港府“吃喝账单”的启示
国际大都市香港经济发展豪气干云,但是三公消费却有点抠门。日前,港府公布近年吃喝账单。账单显示,重大节庆宴会开支(农历新年、新春、回归周年及国庆酒会):2008年花费190.1万港元,2009年202.3万港元,2010年217.1万港元,最贵的一餐为去年庆祝国庆的酒会,花掉120.6万港元;最省的是2009年的农历新年及新春宴会,两次花了48.5万港元。高层公务应酬开支(包括政策局局长及首长级公务员):2008年花费1310.9万港元,2009年1350.9万港元,2010年1421.8万港元。特首每年社交款待费32.5万。吃在广东,香港自然也是美食之都。不过,香港官员的吃喝花费看上去有点小家子气。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穷困地区官员乃至慈善机构也要好吃敢吃得多。前有安徽某地国土部门的“万元吃喝账单”,今有上海某红十字会的“天价饭局”。有人辩称“接待也是生产力”,可事实证明,“酒精考验”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条件,香港的发展奇迹也不是靠饭桌得来。
当然笼统比较吃喝花费没有意义,我们要学的是这张账单背后的“核心技术”。可是我翻遍资料,发现这个核心竞争力真没啥高科技,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市如持家而已。例如,香港的公务午宴及晚宴每次开支上限分别为每人350港元及450港元,鼓励中式宴会上只点6道菜,不能点昂贵食材或鱼翅等濒危物种,吃剩的饭菜需打包拿走。其他开支,小到“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大到特首外出访问开支,包括每项活动的日期、地点、行程项目、机票费用等,必须悉数公开。和任何一个勤俭持家的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一个样。
香港三公消费管得好,经验就在“细活”两个字。正如温总理所说,“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香港经验也仅此两点,成功只是在于两手活儿细致到一针一线。在香港,一个部门公开的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常常厚达数百页,反观我们,一些地方ZF的三公支出不是见不着,就是大而化之;不是“糊涂账”,就是“迷魂阵”。比如预算科目,设有“类、款、项、目”四个级别,中央要求至少公布到“项”一级,而目前我们的公布内容仍停留在“类”和“款”。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形容为“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香港经验告诉我们,公共财政是个“针线活”,一针一线总关情。公务消费的一餐一饭关系民心,你能够公布了,敢于公布了,在细节里面民众才能看到ZF的廉洁、ZF的公信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