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平衡才能长治久安
无可否认,金钱依然是国人最敏感的话题,只要关乎金钱的东西基本都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围观,比如最近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又如锋芝被传离婚引发的一系列财产争夺的问题,都是满城风雨。媒体有一个“炒钱”的共同爱好,只要打上金钱的标签,就立刻可以炒的沸沸腾腾;市民也有同样的嗜钱爱好,闻风而来,于是帖子跟进,微博热议,立刻即为热点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活起来的案例,对网友来说可是数见不鲜。在中国金钱不能干什么?这样表述,可能更适合现实语境,犹如“有钱能使磨推鬼”一样精湛。什么东西都逃不过金钱的摆布,普通中国人的一生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挣钱史,里面蕴藏着大量的悲伤、隐忍、屈服。有人说中国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说这样话的对中国人并不了解,是站在虚无的高度来贬低普通百姓,更是来进行评价。中国人能忍耐不假,但是为什么能忍耐?自古以来,如果不忍耐就一个结果——死,在死面前谁不怕?纵有拍案而起,纵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但那仅仅是个人英雄,并非大众。与其说是中国普通百姓能忍耐,不如说中国的统治者难以容人,不允许有反对声音,专制思想深入骨髓。
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只是现在情况变得不同而已,现在的“一统”思想依然牢牢树立在某些官僚的思想中,但很多普通百姓已经不买账了,虽口里依然尊敬,但心中也没有太把这些人当回事了。现在普通人的思想中,最大的一个追求就是挣更多的钱。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言,只有在金钱上超过以前高高在上的人,才能在精神上产生压倒性的优势,然后才能抬头做人。在统治阶级内部和被统治阶级内部,情况依然如此,内部之争,如何才能体现自己能力强,胆识大,地位高,能量化的标准也渐渐地向金钱靠拢。
纵观各阶层,阶层里的个人,金钱已经成为根植于脑海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成为生活重要的寄托,成为生存的保证,成为改变命运的指南针。
金钱的万能已经在社会日益流行,无可否认谁都想成为金钱的奴隶,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社会,“用钱来砸我吧”、“求小淹网提示:「此处文字被屏蔽」”“在宝马里哭”,即使这样,能如愿以偿的人也不多,由于僧多粥少,大多数的人,只能冷眼看着机会偷偷溜走。
而得到机会的人,此时却是立刻发达起来,只要与权势一沾上边,马上变得不同,正如古代的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爆发,不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不需要知识储备,所需的就是最原始的条件,要么有个好家庭,要么有个好脸蛋,要么有个好酒量,要么有个好背景。
从古到今,靠原始条件取得功名利禄的人都有,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来这个社会,犹如秋天的落叶,有的人落的地方好,有人落的地方差,这就是老天给的命运,谁也无法抗拒。这一点大家也基本达成共识,既然做不成富二代,那就做拼二代。
然而现实的生活,让拼二代丧失了很大的信心。满怀信心想一展抱负,怎奈处处无门,而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着独特的资源无所不用其极,却能大显身手。当个别现象变成了普通规律,越来越多无依无靠的的人,在这个社会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社会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派人,一部分鄙视穷人,一部分仇视富人。
其实中国人并不“仇富”,当年袁隆平买多少豪车,大家都予以支持,因为大家觉得他为中国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再怎么的“腐败”都是应该。更确切地说,中国人“仇腐”,仇视不劳而获,依靠其他下三滥的手段获得不义之财。在现阶段,这种“吃软饭”的人很多,但相对起大多数来说还是少数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案例不断出现,人们已经把这些人的数量无限制的放大了,人们鄙视这样的人,已经深入骨髓。只要有任何的案例发生就会集体口诛笔伐,将之置之死地而后快。因为心底的某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支撑着这部分人将现实中的无力转化成虚拟的力量,将他们心中仇恨的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有不同意见的社会中,如何让居住于此的人和谐相处,成了最大的问题。封建社会是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而导致政权的崩溃,对现在来说,土地集中已基本不可能,但是财富却可以无限制的集中,因为金钱问题,带来的社会两极分化,造成的对立问题是日益严重,强者益强,弱者益弱。。
从此次从3000到3500的调整,对大部分人来说,现在较的税收已经没有或者没有,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数字也基本代表了现在的实际情况,毕竟除了北上广之外,其他地方除了各种保险以外,还剩3500的人并不是大多数,在平均工资根本不高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也基本能够接受。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调整收入的手段,但是这种方式太脆弱,并不能根本改变这种状态。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个税从开始到确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个阶层的博弈以及在设定起征点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人民的呼声,虽然还是有人觉得不够,似乎大部分已经接受,只是等着快点实施。
很多人在埋怨为什么不再提高起征点,不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其实国家也绝非富得流油,需要民众的点点累积。毕竟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开源就是要多收一点,从被管理者而言,就是要节约,巴不得少收一点,这两者的矛盾,并不能完全妥协,只能达到某种动态的相对平衡。
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如果只考虑到某一部分的感受,让一部分人无限制的扩张,必然会带来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失去了某种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的社会,必将产生社会问题。
90年风风雨雨,只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诉求达到平衡,我们的社会才有长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