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兴:3元钱如何变成到学生嘴里的营养
上得起学,还要上得好学。免了学费,但没有生活费也不成。因而,当“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时,并不意味着全国的义务教育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在学生的生活状况进入公共视野之后,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更让我们牵肠挂肚。当免费午餐计划被社会日渐发动,比如500名媒体人发起“免费午餐”项目以解决农村孩子午饭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已进入国家决策视野。国务院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这一计划,财政年投160亿补助营养餐,具体到特困地区学生头上,就是给每生每天提供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无疑,这样的决策可谓雪中送炭。同时,国务院也显然了解中国的一大“特殊国情”,就是一些地方官员喜欢和善于截留、挪用、冒领、虚报。因而特意强调“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然而尽管如是,我们仍然要对此表示担忧,担心3元营养费可能会被一些人从学生嘴边掠走。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这方面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就是上面拨下来的什么资金都敢截留、挪用,即使你三令五申“专款专用”他也只当耳旁风。事后这么干的人,往往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因为他们的挪移之法,不会用到大吃大喝上,而是挪到解决教师工资、困难群众职工补助诸如此类的民生难题上,让你下不去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公款吃喝、大把消费,事实上这方面的资金总是充足,也从来不会被挪用。这正是一些地方官员的狡猾、变通、逃责、打太极的伎俩。
为了防止截留、挪用诸事,一些从中央直接拨给百姓的钱款或一些专项民生资金等等,都采取了直接打入个人账户的方式。显然,要使3元营养费不折不扣地变成到学生嘴里的营养,不仅需要采取类似的直接打入学校专项营养账户的方式,还需要更多的制度防范,而不只是强调一下、严禁一下。
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我们瞩望于“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时,更应执着于将“学生奶计划”变成让学生每天都能喝上一杯好奶。当我们寄望用3元钱来改善学生的营养时,我们更应思考怎样才能防止3元钱的营养费变成3毛钱的营养值。一些好的愿望和设想,最后都变得不伦不类,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执行力,缺乏良好的制度管道。在这个意义上,在3元营养费的决策实施之后,我们还应花大力气搞好3元营养费的制度建设。
{:05:}{:05:}{:0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