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改兵役法其实也在警示计划生育
据2011年10月29日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0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兵役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兵役法规定,国家实行兵役登记制度。修改后的兵役法将原有的应征最低年龄由十八岁改为十七岁,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征集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七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服现役。”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进行兵役登记。经登记并初步审查合格的称应征公民。此次中国明确实行兵役登记制度,而将原有的应征最低年龄由十八岁改为十七岁,可谓中国国防方面的重大调整。
众所周知,国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往往是重中之重,而中国因何对国防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呢?
国家实行兵役登记制度的缘由,估计人所共知,故笔者在此不再赘言,而主要谈谈应征年龄的调整问题。
笼而统之地讲,对应征年龄做出调整,是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然如果具体而言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的人口总量目前确实依然居于世界第一位,但人口结构性问题却是日益凸显。
正像201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有关新闻报道所指出的,中国目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仍然偏高。同时,“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在2025年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将始终保持在9亿以上的规模,促进就业仍然任务艰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3。
事实上,据2011年8月25日《北京日报》报道,9月份,北京市户籍的大一新生,只要是年龄在18至24岁的男性,报到时都需要提交一份《兵役登记证》。否则,学校将不予办理入学手续。此举旨在进一步摸清全市兵役登记情况,为今后改变兵源结构做好准备。有关统计显示,2008年,北京市适龄入伍青年有50余万人,今年已下降到30余万。到2013年至2014年,北京市的适龄入伍青年可能只有2008年的39%,跌至30万人以下。
由此可见,近年来北京市适龄入伍者的人数下降速度十分惊人。而依照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8.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本来,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已经是严重少子化,而北京的0—14岁人口比例仅相当于全国的一半。显然,,将来北京市的兵源不可避免地会持续下降。
其实,早在2011年3月17日,中国广播网就有相关的报道,2011年3月,山东省军区原司令员谈文虎少将在谈到今年征兵意外不顺时分析原因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人口出生率按照25%到30%幅度下降。从九十年代至今近二十年时间,正好这一代的青年成为适龄入伍青年,因此,适龄青年人数减少,报名参军的人数基数相应减少。
而依照6月3日《南方周末》报道,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山东省军区原司令员谈文虎少将联合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的军队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案组提交了一份应对中国军队出现“征兵难”的提案,解放军面临“兵源紧张”的问题首次被公开谈及。
尽管限于目前计划生育政策,不少国人尽管心知肚明,然鲜有发言者,直面者。相反,很多的人还一个劲儿地在哪里为传说中的“少生了4亿人”而高唱赞歌,更多的民众仅仅看到的是一个人口总量。不过,稍加思索和比对,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兵源紧张的根源,其实就是适龄入伍青年的人数持续下降。
如今国家实行兵役登记制度,将原有的应征最低年龄由十八岁改为十七岁,即修改兵役法其实也在警示计划生育,因为要解决兵源紧张、兵源枯竭的问题,就必须从提高生育率入手,而要提高生育率,显然就是要调整现行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否则,未来中国,不仅仅是缺失青年劳动力、参加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将会面临严重的国防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