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灿的星空 发表于 2021-5-5 22:32:30

死刑缓期两年是啥意思?是否两年后才执行,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春秋繁露》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说起古代的刑法,花样繁多,犯了什么样的错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刑。我们看一些影视剧,为犯人行刑时,常会有午时三刻和秋后问斩的说法,之所以会选择在中午对犯人行刑,主要还是因为古人思想相对迷信,在他们的思想里,一天之中午时阳气最盛,可以压制住犯人死后的阴邪之气,而在秋后问斩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秋天是万象凋零的季节,秋后问斩更符合自然规律。古时候的刑罚十分讲究,而且更加严苛。现代的刑法人性化许多,人犯了事就去监狱里蹲着,不会受到身体上的惩罚。不知大家可否知道,在现在的刑罚中,死刑缓刑两年是啥意思?是否两年后才执行,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有个更清楚的认知,也许你也理解错了。首先我们要来看看什么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也就是说这个人犯的罪十分严重,已经够了被判处死刑的资格,但却并不会立即执行,而是要缓一缓。这一缓就缓到了两年之后。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发问,既然已经是死刑的罪名了,为什么还要缓一缓呢?是给他留着机会做什么吗?实际上这里面还真是有不小的区别。法律根据犯人犯事的大小规定他所受的刑罚。缓期两年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死缓”,是说这种人虽然已经被定性为死刑了,但因为他们的表现并没有罪大恶极,尚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对于那些即将被处死的犯人来说,罪行还是稍稍小一些。仅仅达到了死刑的范围内,但仍然有回旋的余地,而这回旋的余地就以两年为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犯人们就会被要求做一些劳动改造。如果犯人的表现良好或者在其他方面有立功的表现,比如犯人有一些特殊的技能,会做一些发明创造,或是写出比较出类拔萃的文章等等。观察这个人的动向,是对社会有积极表现的,那么他在这缓期两年的观察期间就可以免于死刑而改判无期徒刑。如果犯人在这无期徒刑期间,又有比较好的立功表现,那么他的刑法还会予以减缓。当然这需要在一个非常严苛的核准以后才能够执行。法院会判断这个人的表现,具体量刑。在《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奏发其事,差官械绮,并籍其财产人口至京命法司会问,拟绮唱造妖言律斩监候处决,所籍财产入官。实际上这种“死缓”的刑罚早在明清时候就已经有了,那会不是这种叫法,而是被称作“斩监候”,更厉害的就是“斩立决”。所谓的斩立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立即执行死刑,也就是对那些犯罪行为非常严重的犯人判处立即处死,而斩监候就是说这个犯人已经要被判处死刑,但不立即执行,而是把他暂时关押起来,等待接下来的进一步问审,再次核实他的罪行以后再具体对其量刑。对于斩监候的犯人,又可以根据他所犯的罪过大小再分为几种不同的执行方式。这几种不同的执行方式,也就是根据犯罪程度的严重性具体再判断关押多少年,和现代的无期徒刑和20年有期徒刑之类相近。古时候关于行刑的条条框框还是很多的,讲究的比现在要复杂的多。比如古时候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就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职业。刽子手在正式上任之前都是要跟着师傅的,先当几年徒弟练练胆子以后才能真正的上手操作。刽子手在砍头的时候会喝一种特殊配置的酒,还会把酒喷在刀上,这种酒里面会掺有童子尿、乌鸦血等物以驱除阴气,不至于被鬼祟上身。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在临死前也会吃上一顿断头饭,这顿饭也是有讲究的。古时候传言,人死后要上奈何桥上走一遭。牛头马面将魂魄锁到阎罗王面前,由阎罗亲自审查生死簿,看看这个人生前做了什么事以后,才批准这个人到底是重入轮回还是堕入地狱。死后的人要走过一段奈何桥上,喝一碗孟婆熬的汤,了却凡尘俗世。在孟婆身侧有一条凶恶的大狗,大狗拦在路旁,囚犯生前吃的最后一碗饭里有一块衙役专门为他准备的生肉,就是为的给恶犬送上,以免受侵扰,这也是用了“好狗不挡道”的道理。总结古代的斩监候与现代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原理基本上相通,只不过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那些犯了事的人也一定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回头是岸,只要真心改过,好好改造还是能有机会重回社会的。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之人,切不可触碰法律的红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死刑缓期两年是啥意思?是否两年后才执行,很多人都理解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