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0 回复 0

[国内新闻] 新京报社论:大旱后防大涝并非杞人忧天

<
发表于 2011-6-6 22:47:43|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查看更多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社论
  南方地区旱涝转换形势严峻,惟有立足于防,未雨绸缪,方可应对裕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大旱和大涝的转换是如此迅速。4日,中国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六省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来自湖南省防办的信息显示,湖南除了有61万人仍然面临饮水困难外,另有60多万人遭受洪灾。气象专家提醒,一定要注意防范旱涝急转的局面。
  在天人抗衡中,灾难的形成往往是半为天灾、半系人事。惟有立足于防,未雨绸缪,方可应对裕如,从容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此前已有论者提及,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降雨量太少固然是成灾的主要因素,但也并不排除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被淤塞、围湖造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都可能使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增加。再加上平时缺乏积极应对干旱的预案,一旦成灾,往往措手不及,只能被动应付。
  旱灾如此,涝灾亦然。历史地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向称水乡泽国,多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水患不仅体现在气象记录中,更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尽管这些年来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一些脆弱地区,甚至还可能酿成特大洪灾,造成当地群众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这些都是有例可循、历历在目的旧事,并非杞人忧天。
  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大旱而暴露出来的防范不足、被动应付,在洪涝面前可能同样存在。具体而言,各地的水利设施能否正常运行?病险水库、河堤大坝是否存在隐患?城市建设的狂热席卷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挤占河道、影响行洪?地质脆弱地区有没有做防范水灾引发地质灾难的预案?这些都是需要格外警惕的。
  而且,今年的不利情形还在于,旷日持久的大旱,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极为疏松,保水能力很差,一旦遭遇持续的降水过程,土壤及植被阻滞水流的能力十分脆弱。眼下,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大旱转大涝的几率也急剧上升。如果再加上久旱导致的意识麻痹等因素,则问题之严重很难让人轻松起来。
  眼下,南方旱区的干部群众正在加紧抗旱,这样的努力令人敬佩。不过,如果多一些预案准备、多一些科学防范、多一些长远考量,效果可能比事后的亡羊补牢更好一些。也因此,在这个由大旱转大涝的节点上,亟须重申未雨绸缪、立足于防的思想,各级政府要提前做好组织动员、应急防范,以免遭遇先旱后涝的双重损失。
  不能总是跟在灾难的后面跑了。事实证明,人定胜天不过是徒增悲壮,而高调救灾远不如预先防灾、减灾。这些虽属老生常谈,却也是一代又一代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不可不慎。
  相关报道见A03版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没有设置签名的默认显示以下内容: 全站功能彻底改头换面,深入研究将让您感受便捷,熟悉后定会让您振憾!
在我的钱包中绑定微信号即可提现至微信钱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2 下一条